寶雞網站建設公司
![](/templets/36now/images/introductionpic.png)
搜索引擎與幫助侵權分析
最近幫助侵權這一概念在法律界和網絡界兩個方面引起了普遍重視。特別是不久前發生的唱片公司訴百度mp3搜索案,唱片公司稱百度音樂搜索技術為客戶提供非法音樂下載鏈接,幫助客戶實施侵權行為,要求人民法院判處百度停止侵權行為并支付損害賠償。這一要求最終得到法院支持。媒體紛紛認為,這是對搜索引擎幫助侵權行為的一次認定。
但是,關于幫助侵權的定義和合理性,在法學界始終存在著爭議,在網絡界更是充滿了質疑。
幫助侵權的提法最初出現美國,在著名的SONY侵權案中,原告(電影公司和電影權利人)認為,SONY公司研發的便攜式攝象機幫助一些不特定的人進行了對電影的翻拍盜版行為,正是SONY攝象機提供的技術使得這樣的侵權行為變成可能,并實際造成了原告的經濟損失,因此要求法院判令SONY公司承擔侵權責任。幫助侵權責任的提出是對傳統民法侵權學說的一種突破,擴大了受害人追求救濟的范圍,但是,這樣的突破必然帶來很多的不確定因素,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甚至其本身的合理性也還在爭論中。SONY案雖然最早出現了幫助侵權的概念,但是美國法官最后卻作出了SONY公司無須承擔責任的判決,理由是,如果一個產品具有實質性的合法用途,那么,這一產品的制造者都不會因為第三人使用這一產品從事侵權而承擔幫助侵權責任。也就是所謂的“商業性實質非侵權用途”(commercially significanty noninfringing uses)。這是對幫助侵權外延無限擴大損害公共利益的一個直接限制。
今天,公共的焦點都將幫助侵權行為放在在以搜索引擎為代表的第二代互聯網技術上。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根據客戶輸入的指令,對互聯網上大量的數據信息進行檢索,最后向使用者提供檢索結果的網絡地址指向(URL),其指向目標的確定依靠純技術手段排列,行為本身并不涉及侵權行為。但在大量的互聯網信息中,無可避免的存在第三方侵權行為,搜索引擎并不能對其進行有效識別,而只是按照客戶的搜索指令要求將相符的地址(URL)排列并提供給用戶,最終由用戶點擊鏈接地址到達侵權頁面,并有可能通過該侵權站點實施對合法著作權人的侵權行為。
可以看出,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依靠純技術手段,在主觀上并沒有侵權的故意,其搜索行為本身也不構成侵權。但由于第三方侵權行為的存在(該侵權行為地址又能被其搜索技術毫無保留的加以引用并提供給客戶訪問),以及客戶可能通過該侵權行為的地址實施侵權行為,所以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在此相當于實施了幫助客戶侵權的行為,產生了協助侵權的嫌疑。但是,搜索引擎果真需要負幫助侵權的責任嗎?
我們回過頭來看百度的這個案件,法官在判決中關于侵權成立部分這樣寫到:“搜索引擎的服務范圍限于搜集整理信息并向互聯網用戶提供查詢服務,而不是利用搜集到的信息內容營利。在本案中:1、向”百度“搜索系統發出查詢指令并非下載MP3文件的必須操作步驟,用戶可以通過點擊相關網頁上的”MP3 “、”歌手列表“、”歌手姓名“等鏈接標識訪問到”歌曲列表“的網頁,被告對此在其搜索引擎的定義中并未給予明確;2、用戶在訪問涉案”歌曲列表“網頁時,可以用鼠標右鍵點擊網頁上的文字鏈接標識下載相關歌曲的MP3文件,在內容上與原告的上述CD中的歌曲已構成相同或實質上的相似,而且在下載過程中,網頁上自動彈出下載框,注明相關的MP3文件來自”mp3.baidu.com“,同時此網頁右側刊載有雀巢咖啡、摩托羅拉手機等商品的廣告。對于1、盡管被告在其關于搜索引擎的定義中并未給予明確,但鑒于此鏈接行為只涉及歌曲的名稱和歌手的姓名,并不涉及歌曲的內容,而且有關的網頁內容為目錄分類,故不應視為侵權。對于2、盡管被告以其為一家中立的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沒有提供涉案歌曲的下載服務等辯稱否認侵權,但其行為已超出了其所定義的”給出查詢結果、提供相應的摘要信息“的搜索引擎的服務范圍,其行為不是在介紹涉案歌曲的藝術價值并提供查詢信息,而是直接利用MP3文件營利,在未能明確相關MP3 文件的合法來源、未經原告許可的情況下,此行為阻礙了原告在國際互聯網上傳播其錄音制品,應屬侵權,故被告應立即停止侵權并依法承擔侵權責任,賠償原告的經濟損失。”。
這一段其實已經明確表示了,百度的之所以侵權,不是因為其技術本身,而是因為百度提供的服務超出來搜索服務本身,并從中獲取利益,從而構成了侵權。因此,我們得知,第二代搜索引擎技術本身并沒有幫助侵權的事實,只有當服務商利用該技術,無節制的提供非法地址,并且從中獲取利益(無節制的提供非法地址,提高了非法地址的點擊率,具有隱性鼓勵侵權的性質,從而也為自己的獲利提供了一定的條件。)時,才構成幫助侵權行為的成立。
前文提到,媒體上有的觀點認為該案的判決體現了對搜索引擎幫助侵權行為的認定,這只能說是斷章取義。另外有些觀點還將幫助侵權責任和共同侵權責任混同處理,甚至認為反映共同侵權責任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規定就是體現了幫助侵權責任的形式。
共同侵權和協助侵權就其形式來說有一定的共性,都具體表現為服務商對直接侵權行為人的行為不作為和提供便利,但仔細分析,我們發現,兩者還是有著一定的區別。我們發現,首先,共同侵權需要服務商處于明知狀態下,比如說在服務商提供給用戶一個虛擬網絡空間以后,服務商有監管其內容的責任,一旦這個虛擬空間存放了大量的侵權作品,而服務商在其監管之下依然允許這樣的空間存在,這時就構成了共同侵權。現在網絡界普遍存在的BT站點服務商就有這樣的嫌疑,BT網站的侵權行為大量存在,而服務商繼續提供服務就從側面支持了侵權行為的發生。在百度案件中,百度公司的行為超出搜索引擎服務范圍,并且隱性鼓勵侵權行為才是其構成幫助侵權的直接原因。這也是美國最高法院在處理MGM v.GROKSTER,LTD.etal案件時采用的觀點,就是除了有關產品特性或者知道這些產品將被用于侵權之外,如果還有其他證據顯示具有誘發侵權的表述和行為,那么就排除了SONY案確立的原則,幫助侵權就成立,也就是引誘原則。
通過以上闡述,我們可以得出,媒體關于搜索引擎構成幫助侵權的觀點,我們只能說,這是一種媒體的浮躁。搜索引擎技術本身并不會構成幫助侵權,搜索引擎的出現是網絡界的一次革命,因為有了搜索,一切變的不同了,網絡拉近了人們的距離,而搜索引擎則是徹底的開放了我們的世界,這樣的技術無疑是人類社會發展上的一個標志,而否定這樣的發展標志無疑是不理智的,是違逆時代發展的潮流的。這就像當初人們排斥印刷術,認為大量的印刷潛藏了非法印刷侵權作品可能的擔心一樣,是對新技術的恐懼而不是對技術發展的正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