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網站建設公司
中國電子商務行業上演燒錢大賽
以下為文章全文:
中國電子商務之火爆幾乎無人能敵,唯一能與之媲美的恐怕就是這些企業的燒錢速度了。
消費者收入增加、網民群體膨脹、智能手機崛起,這一系列因素都推動了中國網絡零售市場的繁榮。根據易觀國際的數據,2011年中國網民增長12%,達到5.13億,電子商務交易額則飆升55%,達到8060億元人民幣(約合1270億美元)。
即便如此,受制于激烈的競爭,盈利仍非易事。作為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巨無霸,阿里巴巴(微博)集團2011年第四季度通過淘寶網和天貓(微博)拿下中國72%的網絡零售額。
其他企業也在窮追不舍,作為全能型的網絡零售商,京東商城的市場份額達到5%。亞馬遜(微博)中國、當當網和沃爾瑪持股的一號店份額均不足1%。傳統家電零售商蘇寧和國美也在大力發展電商業務,而即時通訊巨頭騰訊同樣在借助既有觸角支持旗下的拍拍網。
由于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專注于細分領域,導致業務廣泛重疊,一場屠殺便在所難免。與激烈的價格戰相伴的,是分銷網絡的高昂成本,在這兩大因素的雙重作用下,利潤率遭到了無情的打壓。當當網去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為10.5%,遠低于一年前的22.4%。市場研究公司RedTech Advisors中國電子商務分析師肖恩·奧魯克(Sean O’Rourke)認為,京東商城的激進定價策略將進一步壓縮利潤率。
由于阿里巴巴采用第三方銷售模式,通過向商家收費創收,所以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對抗利潤壓力。但對其他企業而言,盈利卻遙不可及,燒錢才是當務之急。
在這種環境下,企業的適應力也千差萬別。依托母公司在美國的強大業務,亞馬遜中國完全可以適應中國市場的長期發展。但虧損中的當當網卻不具備如此雄厚的財力。在互聯網發展之初,整個行業的問題在于:沒人知道怎么賺錢;但中國現在的問題卻變成了:所有人都通曉盈利之道。在激烈的價格戰中,目前唯一受益的恐怕也只有消費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