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網站建設公司
互聯網對中國社會就業影響的三大趨勢
時間:2015-08-18 16:56
次來源:未知
互聯網正在以顛覆性的思維重塑整個社會和經濟結構,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的同時,也促進商業模式和商業思維的轉型與升級。同樣地,互聯網對中國的就業格局也產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響,它不僅以全新的形式創造就業機會,推動就業結構變化。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了更加多元化的就業方式,改變了人才素質要求。
互聯網對各個行業的就業影響呈現出更多的共性而非特性,主要可以總結為三大新發展趨勢。
1. 互聯網行業的平臺效應愈加明顯,在其生態圈內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在互聯網行業,“平臺化戰略”被廣泛應用。BAT是實施平臺化戰略的佼佼者:它們都以某個核心產品或服務為平臺,在上面嫁接更多的服務,以滿足用戶一站式的需求。平臺型企業通過為平臺上的產品/服務提供商聚集客源和提供支持服務而獲得收入,實現成長,而產品/服務提供商則得以專注于其專長的領域,在不斷挖掘和滿足個性化需求的過程中逐漸壯大發展和繁衍。在這個過程中,圍繞平臺而形成的生態圈愈加復雜豐富,其邊界也不斷外擴。沿著同樣的思路,我們認為,在衡量互聯網行業對就業機會的影響時,為了獲得一個更全面和更有意義的視角,除了互聯網行業自身直接創造的就業機會,還應該關注其對生態圈的就業的影響,即我們所說的“平臺效應”。
1.1 互聯網企業直接創造的就業機會
在中國,互聯網行業經濟規模在2011-2014年間維持了50%的年均復合增長率,2014年已經達到8,700億元人民幣,占當年GDP的1.4%。行業規模的快速增長帶來了新的就業機會。根據BCG測算,2014年互聯網行業在中國直接創造了約170萬個就業機會。展望未來,隨著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就業規模將繼續擴大,預計到2020年有望直接為約350萬人帶來就業機會。
1.2 互聯網企業間接創造的就業機會
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帶動了其生態圈內其它行業的發展,間接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以阿里巴巴為例,若僅從直接創造的就業機會來看,在阿里巴巴內部,直接服務于淘寶的工作崗位不足5,000個。但當把眼光放寬至整個生態圈,淘寶平臺所帶來的就業影響遠大于此。首先,借助淘寶平臺,眾多個人通過自開網店實現了就業。淘寶在報告調查期間共有339.71萬家活躍網店,若按平均每個網店雇傭員工數為2.55人計算,淘寶平臺創造了866.22萬個就業機會。此外,被調查網店中有30.7%的網店在未來一年有擴招計劃,淘寶平臺在未來一年還將再增加313萬個新的就業機會。
圍繞著這300多萬家活躍網店,從網店經營到物流配送,乃至為平臺運營提供網絡基礎設施,淘寶平臺衍生出一個完整的生態圈,其中新行業包括淘女郎、網店代運營、網店裝修等,傳統行業中主要以快遞行業為首。據統計,2014年中國的快遞投遞包裹量為140億件,2008-2014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45%,其中約有70%的包裹來自電商零售。十年間,快遞員規模由2005年的16萬人增長到2014年的140多萬人。綜上所述,若從生態圈的角度出發,淘寶平臺撬動了上千萬個就業機會。
2.“平臺型就業”浮現,“創業式就業”熱潮快速發展
2.1“平臺型就業”:自由工作者群體正在擴大
根據交易成本經濟理論,交易成本是界定企業邊界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如果通過市場安排協調資源的費用(即交易成本)超過了企業內部管理資源的成本,企業內部管理的資源配置就是必要和合理的,這也就是企業存在的本質與界限。互聯網的出現降低了交易成本,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搜尋與信息成本:互聯網為企業提供了解其所需的產品或服務的低成本的信息渠道。
?約束成本:即確保產品/服務提供方信守契約,按照共同約定提供符合要求的成本,以及當出現毀約情況時所發生的維權成本。
交易成本的下降使得跨越企業邊界的協作成為可能。對從業者來說,無論是知識工作者還是體力工作者,這意味著他們發揮自我能力、與市場連接和實現自我價值不需要再完全依附于企業。而各種互聯網平臺的出現,更是進一步推動這種趨勢的發展,自由工作者群體規模日益擴大。(參閱圖3)
案例一:Upwork—“遠程工作”時代的先鋒
Upwork是全球最大的自由求職平臺,使命是讓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都能夠找到工作上最合適的彼此,跨越地理位置的局限線上協作辦公。目前,Upwork已經覆蓋了180多個國家,注冊用戶達到900萬個自由工作者及400萬個用人企業,提供的服務職能包括IT編程、文稿及翻譯、設計等。截至2014年,Upwork提供了270多萬個就業機會,為自由工作者帶來共計超過9億美元的收入。
用人企業可以通過Upwork平臺發布招聘廣告,接收、篩選應聘簡歷并通過網絡面試選定合適的人選,大大縮短企業招募自由職業者的時間。對于用人企業來說,Upwork給企業帶來了更大的靈活性,因為勞動力的流動性,企業可以隨時調節勞動力規模。
案例二:服務行業的O2O
58到家是專注居家服務領域的O2O平臺,用戶通過手機端可就近尋找家政阿姨、搬家師傅、美甲師等各個服務門類的服務人員提供到家服務。對于服務人員來說,他們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接觸到更豐富的客戶資源,提高接單效率,從而獲得更高的收入。
2.2“創業式就業”熱潮快速發展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創業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資金、渠道等障礙成為了創業的攔路虎,讓人望而卻步。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創業門檻大大降低,具體可總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基礎設施:公有云服務的出現提供了極具延展性和靈活性的基礎設施支持。
?市場推廣:移動社交媒體的出現為初創企業提供了一個低成本的推廣方式,企業可以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論壇等渠道針對目標客戶進行產品/服務的推廣并形成口碑營銷,同時也能獲取市場反饋并調整市場推廣策略。
?銷售渠道:各種互聯網平臺的出現為初創企業聚集了流量,節省了創業早期在銷售渠道建設上的投入。例如,依托于淘寶平臺的網店可以獲得充足的客流量,節省了自建銷售渠道的時間與資金投入。
?融資:P2P、眾籌等互聯網金融業態的出現為小微企業提供了低門檻的融資渠道。此外,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為純信用貸款提供了數據支持,解決了初創型企業由于缺乏有效質押物或銷售收入而難以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困境。最后,互聯網行業的蓬勃發展吸引了眾多風險投資基金,也成為網絡創業的一個融資來源。
3. 互聯網行業人才呈現“兩低一高”特征,互聯網與傳統行業人才跨界流動
3.1 互聯網行業人才面面觀
近年來,互聯網行業的蓬勃發展吸引了眾多人才。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其就業面貌也有別于傳統行業,呈現出年齡低、工齡短、學歷高等特點。
打破論資排輩的傳統,高學歷年輕人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據統計數據顯示,互聯網行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年齡為28.3歲,平均工作年限為2.5年,學歷背景以本科為主。(參閱圖4)
人才流動頻繁,薪酬水平在各企業的人才爭奪中也水漲船高。據統計,約有28%的從業人員會在任職1年內跳槽,而32%的人會在2-3年內跳槽。此外,由于企業間人才爭奪激烈,互聯網從業人員的平均薪資水平明顯高于社會平均水平。
在人才需求方面,技術型人才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每個重大互聯網技術的進步都帶來新的業務發展,任何創新模式的落地都需要技術支持才得以實現,因此產生了源源不斷的技術開發人才需求。
3.2 互聯網人才的跨界流動
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正在加快,互聯網+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順應這個發展趨勢,各個行業對互聯網人才(即具備互聯網經驗和互聯網精神的人才)的需求日漸升溫。
小米手機的成功已成為各個智能手機生產商學習的榜樣。隨著商業模式的改變,各企業對人才要求也出現了明顯的互聯網要素:
?產品:產品開發者需要由“工程師思維”轉向“消費者思維”,具有敏銳的消費者需求洞察力,識別消費者的真正需求或痛點,以“用戶體驗”為出發點進行產品設計 。
?市場推廣:市場推廣人才需要熟悉各種社交媒體,擅長制造熱點話題并利用合適的社交媒體與目標消費者互動并進行產品推廣。此外,該類人才還需要具備快速反應能力,能及時應對用戶反饋,調整市場營銷方案。
?銷售:電商運營人才需求漸增,需要熟悉電商渠道運營模式,包括網店管理、電商渠道維護、客服管理等。
4.對企業管理者的啟示
互聯網正在以顛覆性的思維重塑整個經濟結構,促進商業模式和商業思維的改變與升級。對企業管理者來說,這些改變意味著人才管理上的新挑戰:
?人才爭奪更為激烈
?對企業開放包容文化的要求增加
?對組織靈活性的要求增加
面對上述挑戰,管理者需要重新審視和梳理企業的人才管理戰略,從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應對舉措。
?在人才獲取方面,企業需要通盤考慮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一般包括五大方面:薪酬、發展機會、福利、工作環境、雇主聲譽與形象),并針對目標人才的訴求制定人才吸引策略。此外,互聯網企業所采用的通過招聘1-2個行業領軍人物,建立光環效應的做法也值得借鑒。
企業也可以通過組織創新為人才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留住人才。例如,騰訊把項目拆成多塊,賦予了工作室負責人更大的職責權限。
?企業文化方面,需要將其融合到企業業務流程、激勵機制、管理層行為示范等領域。阿里巴巴集團通過創造虛擬“圈子”促進員工間的交流與了解的做法值得參考。
?組織模式方面,快速變化的市場要求企業擁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通過“實驗-調整-塑造”三個學習循環,公司的愿景、商業模式和支持部門根據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校正,如阿里巴巴集團的“戰略共創”流程。